“出售當天真實有效的快遞單號!”記者在搜索引擎輸入“售快遞單”后,即顯示出大量專門銷售快遞單信息的網站。
記者打開一家名為“快遞單號”的網站,從表面上看,其與正規的電子商務網站沒什么兩樣,按照網站上的QQ號,記者與客服人員取得聯系。
“圓通、申通、韻達等很多正規快遞公司的單子您自己選,我們做這一行很多年了,信譽有保證,很多老客戶一買就是上萬條。”該客服人員熱情介紹說,銷售的快遞單信息中包括收發貨人的聯系方式、收發貨地址、是否已掃描等內容,未掃描快遞單賣1元,已掃描快遞單中無收貨地址的賣4角,有收貨地址的賣5角。
記者調查發現,倒賣快遞單信息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灰色產業”,每條快遞單信息的價格從4角到1元不等,每筆交易量動輒上萬元甚至數萬元,部分網站還能滿足指定收、發貨地點等特殊需求。
為一探究竟,記者用5角錢購買了一條發貨地為重慶市,收貨地為北京市昌平區的快遞單信息,上面詳細列出了收貨人的姓名、詳細住址和手機號碼。記者隨即致電收貨人魏女士發現,快遞單上的各項信息全部屬實。
“太可怕了,讓人很沒有安全感,這些倒賣快遞單的人實在可恨。”魏女士說,如果自己的信息被犯罪分子利用,后果將不堪設想。
多家網站客服人員稱,他們所銷售的快遞單都來自正規快遞公司。隨后,記者以購買快遞單為由咨詢多名快遞員。部分快遞員同意以2角到5角不等的價格將手上的快遞單信息賣給記者,但均稱公司管得比較嚴,只能提供電子版信息,有的快遞員還留下了記者的手機號碼,表示可以“長期合作”。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各快遞公司都明令禁止工作人員泄露客戶信息,但一條快遞單信息的流轉往往要經過很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都存在信息泄露風險。例如,快遞發出時會生成一張印有發件人和收件人個人信息的面單,面單一式四份,發件人、收件人、快遞營業廳、工作人員各一份,這些面單就成了信息泄露的隱患。
為何會形成如此巨大的快遞單買賣市場?記者調查發現,網店店主是購買快遞單信息的主力軍。快遞單信息買賣市場源于淘寶網店的“刷鉆”需求,即通過制造虛假交易量來提高網店信譽度。此外,買賣的快遞單信息還會被用于電話營銷。重慶一家幼教教育機構的銷售人員透露,由于業務主要面對高端客戶,公司經常會在網上購買高檔樓盤業主的快遞信息,再進行有針對性的電話營銷。
然而,這卻為各種犯罪活動打開了方便之門。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教授陳鵬飛表示,相比房地產、銀行等傳統行業所泄露的個人信息,快遞單信息更完整,背后隱藏的社會危害性更大,極易滋生冒領快件、入室搶劫殺人、敲詐勒索等刑事犯罪。
2012年10月,福建廈門一犯罪分子根據獲取的快遞單信息,冒充快遞員進入一女白領家中實施搶劫,并最終將其殺害。
專家建議,要斬斷快遞單信息買賣灰色利益鏈,不僅要通過加強網絡監控、完善法律法規等方式不斷加大監管打擊力度,更需要從根本上改革快遞行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切斷快遞信息泄露的源頭。
陳鵬飛建議,公安機關可與互聯網管理部門形成聯動機制,加強網絡監控,根據網上的聯系方式順藤摸瓜,嚴厲打擊此類犯罪活動;還要形成長效機制,保持打擊力度的持續性,防止“時松時緊”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