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出。先是快遞個人信息可供交易,后是連鎖酒店的信息系統存在漏洞。讓公眾在享受到信息時代便利的同時,也深受成為“透明人”的困擾。與以往相比,個人信息泄露、販賣逐漸體系化,危害也與日俱增。個人信息泄露到底怎么治?
十面埋伏 “我的隱私我難做主”
近日,有媒體報道,多家知名快遞公司的大量快遞單信息被公開出售,每條價格從0.4元到1元不等。郵政局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的快遞數量就超過53億件,而每張快遞單上都有詳細的個人信息,其危害可想而知。
幾乎同時,有機構指出,慧達驛站提供的無線門戶認證系統存在信息泄露的安全隱患,慧達驛站也對此予以承認。據了解,慧達驛站是國內最大的酒店IT外包服務提供商,大量主流快捷酒店均是其客戶。不少人擔心,這可能導致大量住客個人信息泄露。
從2012年2月至今,公安部先后四次組織打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集中行動,力度不可謂不大。但是個人信息泄露之勢卻屢禁不絕,甚至有體系化、產業式的趨勢。
個人信息泄露的背后,不止是泄露者有利可圖,掌握這些信息的人也會大受其益。記者曾暗訪一家保健品企業,看到每個話務員手中都有厚厚一沓表格,上面寫著大量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住址和電話號碼,并且以中老年為主。而話務員要做的就是挨個打電話,甚至每個電話要打幾遍。
如果說電話推銷還是低端用法,那么利用個人信息去盜取資金賬戶,就屬于智能犯罪了。12日,西安一位黃先生發現支付寶賬戶上4萬元被人劃走,支付寶官方微博回應稱,“據我們調查,初步判斷事件跟身份信息泄露及短信被劫持有關。”今年8月份,上海警方搗毀一個通過互聯網倒賣公民信息資料、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盜刷信用卡的犯罪網絡,總涉案金額達250余萬元。
實際上,個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危險,可能遠超我們想象。據報道,從2012年2月到2013年2月,在公安部門打掉的900多個非法調查公司中,約三分之一曾被企業雇用實施商業惡意競爭,全部實施過針對公民個人的婚姻調查和非法討債活動。此外,個人信息還可以用來綁架拘禁、敲詐勒索、電信詐騙、非法調查等違法犯罪活動。
三大緣由 讓隱私成為公開的秘密
據公安部數據顯示,從2012年2月份到今年8月,查獲被盜取的各類公民個人信息超過50億條,平均每個中國人泄露了4條個人信息。為什么販賣個人信息日益猖獗?記者采訪發現,原因在于:有利可圖、有機可乘、有法難平。
有利可圖是顯而易見的。近期曝出的快遞公司的售賣快遞單并不算貴,1元以內的價格只能算是薄利多銷。如果是高端客戶的個人信息,那售價會高。公開信息顯示,此前警方在北京查獲的非法信息售賣案件中,最高的交易價格達到6萬元一條。
有機可乘則是讓個人信息泄露成為可能。以快遞公司為例,每張快遞單都是貼在外面,所有的個人信息都是一目了然。所以不法分子采集個人信息的成本就很低,甚至簡單地拍照就行了。此外,由于一些企業的信息保護手段不力,也使得黑客容易盜取大量信息。深陷安全隱患的慧達驛站在公告中也承認,“無線門戶系統存在信息安全加密等級較低問題”。
最后,法律上的缺失,對販賣個人信息的懲罰力度過低。目前懲治販賣個人信息的依據,主要是依據《刑法修正案(七)》。其中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和販賣個人信息的危害相比,威懾力不足,何況還要“情節嚴重”。
業內人士表示,在此前幾次打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集中行動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只有極小部分能夠以《刑法修正案(七)》定罪處罰。其余大部分雖嫌疑重重,但因罰則過輕,無足夠的威懾力。
任重道遠 隱私何處安放?
實際上,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并非國內獨有,在發達國家也不少見。今年7月份,美國起訴史上最大信用卡數據盜竊案,5名犯罪嫌疑人盜竊了超過1.6億份信用卡信息,導致逾3億美元損失。2008年,德國電信的1700多萬名客戶的數據被盜,并由不法分子在互聯網上出售。可以說,目前全世界都在面臨個人信息泄露的困擾。
困擾的背后,是我們在越來越多享受信息技術的便利時,卻也為信息泄露埋下了伏筆。既要時常使用,卻又要守口如瓶,本身就是困難的事情。美國數據隱私專家就曾指出,即便沒有姓名和社會安全號,只要通過性別、生日和郵編3個數據項,數據挖掘的技術就能夠成功地識別全美87%的人。現在這一比率可能更高。
而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的推進,在不短的時間內,人們或將繼續忍受信息泄露的困擾。但也不能放棄對保護個人隱私的努力,這不但需要法律的完善,也需要企業和個人的覺醒。